构建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摘要:体育舞蹈属于评分类体育项目,裁判员是项目比赛顺利进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裁结果直接决定了运动员得分及名次,在项目的发展和竞赛环境中尤为重要。对裁判员进行评价为裁判员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比赛创造公平的氛围和条件。本文针对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构建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职业道德、执裁基础能力、心理素质、执裁实践能力、身体健康,14个二级指标和60个三级指标构成,并对指标进行了权重分析。最后将理论体系运用到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的裁判员赛事执裁,检验此体系的可行性。
关键词:体育舞蹈 裁判员 赛事执裁水平 评价指标体系 实践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02-(2024)-18-028-3-JF
1、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地探索和确立一套科学、公正、有效的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体系,用于评估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在实际比赛中的执裁表现。不仅可弥补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缺少标准化评价体系的缺口,还可提升裁判员专业水平,提高比赛质量,促进体育舞蹈运动的规范化发展,为裁判员培训和选拔提供依据。
本文的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1)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提升裁判工作的专业性和公正性,推动体育舞蹈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进程,促进体育舞蹈运动的健康发展;(2)深度开发裁判员资源,提升我国裁判员的国际竞争力,为我国选手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3)完善裁判员的梯队建设,逐渐形成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人才培养体系;(4)推动体育舞蹈领域的学术研究。总之,可为体育舞蹈运动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文献综述
2.1、国外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研究的现状
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技能评价到复杂的综合评价体系的转变。目前研究现状:(1)致力于构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考虑技术评分,还包括裁判员的心理素质、教学能力、规则等多维度指标;(2)注重跨学科的方法,结合心理学、运动科学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知识,以进一步优化裁判员评价体系;(3)跨文化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执裁标准和偏好制定不同的执裁体系;(4)将新兴技术(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应用于裁判员的培训和评价,以及如何利用大数据分析来优化评分过程。
2.2、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研究的现状
体育舞蹈项目裁判员评价体系暂时没有。体系构建文献田径篮球等项目居多,对体育舞蹈有参考意义的是难美类项目裁判员评价体系的构建。学者燕可毫确定了难美项群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的评价体系,难美类项目裁判员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为体操、健美操项目,关于其他难美类项目裁判员执裁指标体系研究也相对较少。
体育舞蹈裁判员的主要问题有职业道德偏离和执裁不公现象,裁判员评判的客观性水平不高,评判标准不太一致,区分度不明显。这也反映了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委员会需加强监督管理工作,更加体现了裁判员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3、研究设计
3.1、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中国体育舞蹈裁判员执裁评价指标体系。
3.2、研究方法
(1)德尔菲法。
在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法收集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请高校体育舞蹈项目教授及副教授组成专家小组15人,用匿名的方式进行指标征询,共有三轮。第一轮,请专家组对经验性预选指标进行判断,根据判断结果对经验性预选指标进行筛选。第二轮,专家组按照五级重要程度,初步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确立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第三轮,发放层次分析法(AHP)调查问卷,专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征询结果将作为确定指标权重的重要数据来源。
(2)层次分析法(AHP)。
本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来分配各个指标的权重。该方法可解决行为信息不完全、决策目标具有模糊性且难以量化的问题。将体系内容分为各个组成要素后,组成递阶层次矩阵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3.3、技术路线
4、研究过程与分析
4.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
(1)科学性原则。
本文遵循科学合理分级原则,查阅了关于分层次及分类的书籍和论文,其中包含了动作分类分级、运动项目分类分级、运动队、俱乐部分类分级等文献。
(2)完整性原则。
指标应全面反映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的各个方面,无大的遗漏。
(3)简捷性原则。
对于一些无法定量、定性及定义模糊的评价指标因其很难体现评价的目的与实际操作,应该进行删除。
(4)灵活性原则。
可根据不同目的单独抽出评价体系中的一个模块来进行测评。
4.2、文献资料法收集评价体系参考指标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万方资料库、系列数据库,以“裁判员and赛事执裁水平and评价指标”为关键词搜索并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从难美项目中收集到一级指标:运动经历、执教经验、执裁资历,以及二级指标:仪表端庄、风度优雅、速记能力、审美能力、执行评分规则时的打分准确性及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比赛中打分和名次的稳定性、想象力,对自己国家或其他某个国家的偏见、健康状况。最后通过文献资料法共收集了34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26个三级指标。
4.3、评价指标体系指标的筛选
筛选指标方法选择从专业知识、专家给予的意见和统计结果这几方面综合考虑分析。本文采用统计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的筛选方法,以确保筛选指标体系方法的科学严谨性。德尔菲法是指将指标以问卷征询的形式发放给专家,在匿名且互不干扰的环境下请专家对问卷上的指标给予意见。第一轮专家依据个人知识经验对第一轮的指标给予“删除”或者“保留”或“修改”意见。第二轮德尔菲问卷是专家以李克特五级评分法的形式对各指标的重要性给予意见,选出比较重要的关键性指标,删除多余不重要的指标。第三轮德尔菲问卷是专家对两两比较的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分,为后期指标权重做基础。统计法是指:运用SPSS23软件对每轮专家给予的意见进行处理,具体用到了变异系数、肯德尔和谐系数,然后根据处理结果进行指标筛选。
4.4、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
对初步构建的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了AHP指标相对重要性调查问卷,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等步骤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
4.5、对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体育舞蹈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其概念本身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不是所有的指标均可直接定量化。模糊数学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将不能直接定量的指标进行定量描述这种模糊性。具体操作步骤为构建因素集U、构建评判集V(发放了118份,回收118份,有效问卷107份)、确定单个因素模糊评价矩阵R、评语集内容分别赋予对应的值。优秀100-90分;良好89-80分;一般79-70分;较差69-60分;差50-59分。各分数段中点构成等级矩阵,相对值为优秀=95;良好=85;一般=75;较差=65;差=55。评价最后的得分是综合评价矩阵乘以评语集的中间值,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国家级及国际级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综合评价得分处于良好(89-80)区间。
5、研究结论与建议
5.1、研究结论
(1)确立了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内容,构建了5个一级指标:职业道德、执裁基础能力、心理素质、执裁实践能力、身体健康;14个二级指标;60个三级指标;
(2)确立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权重按照大小排序依次为:“执裁实践能力、执裁基础能力、职业道德、心理素质、身体健康状况。”而在一级指标执裁实践能力中所占权重系数最高的二级指标为“执裁质量”;在一级指标执裁基础能力所占权重相等且最高的是“专业技术、执教经历”;在一级指标职业道德中二级指标“裁判修养”所占权重最高;一级指标心理素质所占权重最高的为“注意力”;一级指标身体健康状况所占权重最高的为“体力、精力状况”;
(3)体系运用到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国家级和国际级裁判员的临场执裁中进行实践评价,得分处于良好(89-80)区间,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5.2、研究建议
(1)丰富、优化与体育舞蹈专项特征相关的指标。
目前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没有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在此领域还属于探索阶段,指标多参考难美类项目裁判员评价指标,再结合专家意见进行指标调整。后继需增加此领域的研究深度与宽度,根据裁判员执裁的具体情况丰富、细化和优化与本专业相关的指标。已达到更便于实行,更有效改善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的作用。
(2)设计方便的计算机程序用于判定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
评价过程相对繁琐,面对大量数据时,若采用人工计算,效率较低,不利于评价体系的运用与推广。日后研究者可将综合评价设计为一套固定的电脑程序,在进行评价运用时输入原始数据就可查看评价结果,这将更方便评价体系的运用。
(3)根据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裁判员级别的不同构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在撰写过程中通过文献资料及专家访谈了解到篮球专项由于历史时间长,发展较全面,其项目的裁判员评价指标体系以裁判员裁判等级不同建立不同标准的评级指标体系。这样不同水平的裁判员使用与其相应的评价标准,避免对高等级裁判员与低等级裁判员用相同标准进行评价,避免打击低等级裁判员的积极性。同时,可根据评价者的不同,建立不同的侧重点的评价体系,评价者既可是裁判员本身,也可是裁判员互评或选手对裁判员进行评价。更加客观、科学地为不同等级的裁判员赛事执裁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盛琦.裁判学[M].北京: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2]张荣存.评分类体育项目裁判员执法水平评价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3]陈正伟.综合评价技术及应用[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3.
[4]陶西平.教育评价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徐芳.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体能特征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6]刘根发.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7]唐荣.广东省田径裁判员执裁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7.
[8]顾秋艳.我国田径裁判员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7.
[9]李扬.山东省高校学生一级篮球裁判员临场执裁水平的影响因素与应对建议[D].烟台:山东体育学院,2017.
[10]贺京周,朱伟.我国优秀篮球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32(05).
[11]倪芸.篮球裁判员综合能力合格评价体系的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14.
[12]燕可毫.难美项群裁判员执裁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信息,2010(21).
[13]么广会.自由裁量权下我国评分类体育裁判员决策量表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1,47(03).
[14]张晓莹,赵轩立,卢凤.我国竞技健美操裁判员选派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
[15]郄小英,胡效芳.21世纪艺术体操裁判员素质评价指标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6(02).
文体用品与科技2024年18期
文体用品与科技的其它文章结合智慧技术促进篮球赛事发展 体育科技创新对竞技体育的促进作用探析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体育产业协同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 智能体育与传统体育融合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锻炼习惯的影响 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智能化发展策略创新 “互联网+”时代中学体育信息技术化教学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