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奥会
冬奥会赞助从良机变雷区,跨国企业难念“中国经”
ANA SWANSON 2022年2月21日
原本是营销良机的冬奥赞助活动招致政界及人权组织批评。在进入全球最大市场的诱惑和来自美欧的压力之间,一些公司选择缩减在华业务,也有企业通过游说规避风险。
继续阅读
北京冬奥的中国叙事:机器人、虚假帐户与“水军”
STEVEN LEE MYERS, 孟建国, JEFF KAO 2022年2月18日
中国有选择地编辑事件的呈现方式,在境内外平台宣传有利于官方、令人愉悦的冬奥会故事,并试图抹杀任何负面内容。这种叙事比以往更具影响力,也更精妙。
继续阅读
天才、丑闻和泪水:从花滑巅峰跌落的瓦利耶娃
JULIET MACUR 2022年2月18日
爆出药检问题后,背负沉重期望的瓦利耶娃最终未能获得奥运奖牌。这名15岁的少女曾是花滑女单夺冠热门人选,但如今她将永远成为奥运史上最大禁药争议之一的代名词。
继续阅读
高山滑雪参赛资格争议:冬奥会能既精英又多元吗?
黄瑞黎, MATTHEW FUTTERMAN 2022年2月18日
由于滑雪参赛资格标准的改变,许多来自少雪国家的选手得以参加本届冬奥会。但也导致一些人质疑选手是否钻了制度漏洞,以及奥运会能否在精英主义和包容性之间把握平衡。
继续阅读
在闭环“泡泡”里打卡北京冬奥“美食地图”
ANDREW KEH 2022年2月17日
奥运村内机器人制作的食物味道乏善可陈。尽管闭环内人员无法自由探索北京市区,但人们仍设法制作了一份“闭环美食地图”。一间中餐馆内甚至设立了冬奥“名人墙”。
继续阅读
从“水立方”到“冰立方”:一座冰壶场馆的诞生
RICK ROJAS, GABRIELA BHASKAR 2022年2月17日
冬奥冰壶比赛场地由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游泳场馆改造而来,但重新利用的过程远不止场馆更名这么简单。从基础设施、制冰到空气,专家们在改造过程中遭遇了重重障碍。
继续阅读
陷入中美政治和民族主义漩涡的华裔运动员
AMY QIN 2022年2月17日
华裔奥运选手曾是连接两国的桥梁,但如今越来越被视为超级大国地缘政治角力的代理人。在中国,复兴的民族主义意味着对他们的审视更加严厉,令其难以招架。
继续阅读
“青蛙公主”、“跳跳虎”与中国体育迷的网络文化狂欢
ANDREW KEH, JOHN LIU 2022年2月16日
很少有人能以中国体育迷那样的创意和热情来给运动员起外号,这种热忱在冬奥会上尽显无疑。从“千金”到 “葱桶”,这些昵称既透露着喜爱,有时也带着调侃。
继续阅读
冰雪运动蔚然成风,冬奥助推习近平体育强国梦
AMY QIN 2022年2月16日
习近平把在体育上获得成功作为他的标志性愿景“中国梦”的一个关键支柱。冬奥会开幕前,官方宣布“3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已经实现。但这种热情会持续吗?
继续阅读
北京冬奥会背后的“经济账”
KEITH BRADSHER 2022年2月15日
对许多城市来说,举办奥运会已失去经济吸引力。但北京有不同的考量,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还希望培养人们对冬季运动的兴趣从而拉动消费。
继续阅读
“冰墩墩”在中国引发购买狂热和市场短缺
KEITH BRADSHER 2022年2月14日
冬奥会纪念品意外成为畅销商品,吉祥物“冰墩墩”尤其引发了购买热潮。由于出现短缺,有民众彻夜排队购买。尽管当局已采取措施,网络高价倒卖现象仍很普遍。
继续阅读
中国冰球实力反映奥运大国弱点:集体项目
ALAN BLINDER, STEVEN LEE MYERS 2022年2月14日
中国在奥运会上的成功长期依靠个人项目,围绕中国男冰的疑问反映出中国在集体项目上反复出现的失败,也显示出在体育领域北京往往无法实现集体主义理想。
继续阅读
丑闻vs.烤鸭:中外记者报道冬奥方式的“平行宇宙”
ANDREW KEH 2022年2月14日
从彭帅事件到兴奋剂丑闻,外国记者在新闻发布会上经常提出敏感问题,这些问题几乎难以得到答案。中国记者则更愿意对正面话题发问,他们通常会得到更完整的回答。
继续阅读
谷爱凌称中国人人都可以下载VPN引发争议
AMY QIN 2022年2月14日
谷爱凌在回复网友评论时称任何人都可以下载VPN。有人抨击她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特权,与普通中国人的困难脱节。对其个人生活的热议也引发了关于中国社会不平等的讨论。
继续阅读
高压锅、炒菜锅、塑料盆……冬奥掀起民间冰壶热
储百亮 2022年2月11日
尽管冰壶并非中国民众熟悉的运动,但随着官方对冬奥的大力推广,业余爱好者的热情也随之高涨。人们纷纷将炒锅、水壶、甚至一个狗坐在里面的塑料盆改造为“民间冰壶”。
继续阅读
华裔花滑运动员陈巍夺冠在中国遭冷遇
AMY QIN 2022年2月11日
陈巍夺冠后,中国观众对这位华裔运动员的胜利反应冷淡,并且指责他过往提及人权的言论“虚伪”。对他的批评也反映出被卷入地缘政治角力的华裔运动员的艰难处境。
继续阅读
冬奥会现场颁奖为何只颁发“冰墩墩”?
DANIEL VICTOR 2022年2月11日
每个项目结束后,获奖运动员在现场举行的仪式上只会拿到特别版冰墩墩,之后会在特定的颁奖场地再为冠亚季军颁发奖牌。有运动员表示,这两次颁奖的感受非常不同。
继续阅读
冬奥会短道速滑赛场上演中韩“新仇旧恨”
储百亮, KEVIN DRAPER, JOHN YOON 2022年2月10日
在短道速滑比赛上,中韩选手及粉丝经常指责对方缺乏体育精神或违规。充满争议的判罚也引发了批评和网络抗议。对许多中国人来说,中国夺冠意味着对韩国的甜蜜复仇。
继续阅读
代表中国夺金后,“谷爱凌热”席卷中国网络
《纽约时报》 2022年2月10日
谷爱凌夺金后,关于她的一切都成为了网络热门话题,甚至其外祖母曾经所属单位交通部也加入了祝贺她夺冠的行列。尽管其国籍仍引发疑问,但提出质疑的在中国仍属少数。
继续阅读
团结象征还是粉饰镇压?争议旋涡中的维吾尔火炬手
AMY QIN 2022年2月9日
衣拉木江手持奥运火炬的场面已成为中国雪上运动雄心的象征。许多中国人认为此举意味着民族团结,但批评人士指北京利用一名运动员粉饰对维吾尔人的镇压。
继续阅读
机器人、围栏和例行检测:走进北京冬奥会闭环
ALAN BLINDER 2022年2月9日
为了保持“清零”, 北京用巨大的“闭环泡泡”将奥运参与者与外界隔绝。机器人、围栏和例行检测充斥着这里的日常。本文记录了时报记者在奥运闭环中度过的48小时。
继续阅读
一座东北煤矿小城何以成为“中国冬奥冠军之乡”
储百亮 2022年2月9日
经历了矿难和萧条后,七台河走出了多位冬奥会获奖运动员,成为中国短道速滑重镇。它的故事展示了在中国体育举国体制下,一个小城的决心和能动性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力。
继续阅读
谷爱凌:我承认,我爱上了恐惧
《纽约时报》 2022年2月8日
虽然极限运动员很容易被贴上无畏或不走寻常路的标签,但恐惧依然伴随始终。我们不是忽视恐惧,而是通过自我探索和深思熟虑的风险评估,与恐惧建立独特的关系。
继续阅读
朱易摔倒引发嘲讽,中国归化运动员面临严格审视
AMY QIN, 储百亮 2022年2月8日
花滑运动员朱易在美国出生长大,代表中国参加北京冬奥会。她在比赛中数次摔倒后立刻被卷入舆论风暴。在肩负赢得奖牌的压力之外,归化运动员有时会受到更严厉的审视。
继续阅读
延庆大风扰乱冬奥赛事安排,男子滑降比赛延期
MATTHEW FUTTERMAN 2022年2月7日
大风已经破坏了两个正式比赛日,男子滑降比赛被推迟至周一。气象学家警告,未来还会有更多强风。北京难以预测的天气情况引发了对日程安排、赛事危险性和公平性的担忧。
继续阅读
彭帅与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会面
ANDREW KEH 2022年2月7日
国际奥委会周一发表声明称,彭帅与巴赫于周六在北京的奥林匹克俱乐部共进晚餐。但声明未提及彭帅对张高丽提出的性侵指控,或巴赫就该指控施压、要求展开调查的可能性。
继续阅读
发声还是沉默?中国人权问题让运动员陷入两难
STEVEN LEE MYERS, ALAN BLINDER 2022年2月7日
奥运会的规则以及中国政府的警告让许多运动员陷入两难。活动家敦促他们大声疾呼人权问题,但发声可能导致法律风险。北京冬奥会让政治言论的界限争议愈演愈烈。
继续阅读
中华台北还是中国台北?台湾代表团名称再掀争议
AMY CHANG CHIEN 2022年2月6日
台湾此前曾表示不会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些台湾官员担忧北京可能利用这次赛事削弱台湾的地位,而开幕式上台湾代表团的名称再次成为了两岸政治较量的焦点。
继续阅读
中国是如何为缺雪的北京冬奥会造雪的?
MATTHEW FUTTERMAN, RAYMOND ZHONG 2022年2月6日
冬季运动不环保的秘密在于对人造雪的依赖。而北京冬奥会将首次几乎完全使用人造雪,这需要大规模的造雪和水资源管理。全球变暖下,这是雪上运动必须面对的现实。
继续阅读
除了冬奥夺金,谷爱凌能否飞越地缘政治分歧?
JOHN BRANCH 2022年2月5日
出生在美国的谷爱凌代表中国参赛,有望在北京获得三枚金牌。双重身份定义了她的人生,她想要取悦中国政府和民众,同时在美国和全世界推销自己,这可能并非易事。
继续阅读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在一届分裂的赛事中寻求团结
ANDREW KEH 2022年2月5日
开幕式虽然盛大,试图重振奥运精神,但因严格防疫措施略显冷清,奥运“泡泡”内更是充满限制。伴随着典型的烟火和音乐,一场不典型的、贯彻实用主义的赛事拉开了帷幕。
继续阅读
在北京,一场奥运盛会和它背后的全球政治变局
储百亮, STEVEN LEE MYERS 2022年2月5日
习近平将如期举办奥运会描绘为中国全球地位的证明。在与美国及其盟友意识形态对抗愈发激烈之际,习近平与普京一同现身开幕式,展示出了精心策划的团结。
继续阅读
压制批评,平息异见:冬奥会前北京加强“维稳”
孟建国, STEVEN LEE MYERS, JOHN LIU 2022年2月4日
活动人士被软禁乃至关押,批评者的社媒帐号被关闭,选手被警告不要抗议……对潜在批评的严厉预防反映出中国政府已变得越来越不宽容,也越来越强势。
继续阅读